學校概覽
學校歷史

 

路德會協同中學史略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群美國路德會宣教師由中國大陸四川省撤退來港,準備返回美國。當中何傳捷牧師(Rev. Wilbert Holt)與西門英才(Gertrude Simon)、包美達(Martha Boss)和白樂雲(Lorraine Behling)三位女教士,目睹當時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民生困苦,遂決定留在香港展開佈道和救濟的事工,這是香港路德會創立之始。其後他們眼見甚多兒童失學,有感於社會及教會發展的需要,於是在宣揚福音之餘,決定開辦學校,施行基督教教育。一九五三年八月,假借大埔道232號救主堂和巴域街65號主臨萬邦福音廣播電台地下為課室,創辦了協同中學。

 

 

1955年秋教職員合照,前排左起第三位為首任校長馬鴻述先生、第四位為時任教導主任賴愛民先生(本校第五任校長)。

 

 

     協同中學於一九五三年八月十六日首次登報招生,八月二十八日及九月十二日舉行了兩次入學考試,九月十六日正式開學上課。由於籌備時間倉卒,開學時僅得初中一年級學生三十七人,分信、望、愛三班上課。第一任校董為辛熹白牧師(Rev. Herbert Hinz)、馬鴻述先生、包美達小姐、白樂雲小姐及周星先生;並推辛熹白牧師為校監,馬鴻述先生兼任校長,賴愛民先生為教導主任。開辦初期校舍和設備雖十分簡陋,但由於管教認真,慕名投考學子紛至沓來。在學生人數不斷增加下,乃於一九五五年添租救主堂原址三樓為課室,班級擴至初中三。同年秋,校董會改組,由何傳捷牧師、姜紹望牧師、馬鴻述先生、周星先生、白樂雲小姐五位擔任校董,何傳捷牧師兼任校監,並依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三節要義,以「信、望、愛」三字為校訓。

 

1950年代中葉在港工作的美國路德會宣教士合照,他們大部份都在協同任教過。
後排(左起):杜愛萊夫婦、尹嘉華夫婦、康乃樂、何傳捷和駱路得。
前排(左起):白樂雲、西門英才、包美達、康乃樂師母及何傳捷師母。

This photo shows the Lutheran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mid-1950s. Most of them used to teach at Concordia Lutheran School. 
Back row (from Left): Rev. and Mrs. Elmer Thode, Rev. and Mrs. Gerge Winkler, Rev. Roy Karner, Rev. Wilbert Holt and Evangelist Ruth Proft
Front row (from Left): Miss Lorraine Behling, Miss Gertrude Simon, Miss Martha Boss, Mrs. Betty Karner and Mrs. Geri Holt

 

 

 

       一九五六年十月,美國路德會總會派遣祁士德先生(Melvin Kieschnick)來港擔任香港路德會教育專員。祁先生竭力為協同中學籌劃建築新校舍事宜,獲香港政府撥出大坑東一片菜地作為建校的基址,又蒙美國路德會婦女宣教支助團捐獻十二萬五千美元作為建築及設備費,於是建校計劃得以順利進行。

 

 

 

(左圖)大坑東校舍原址的一片空地,攝於1956年動工前。

This photo, which was taken in 1956, shows the site for the Tai Hang Tung school premises.

(右圖)1957年興建中的協同大坑東校舍

Tai Hang Tung school building under construction in 1957.

 

 

協同大坑東校舍 (攝於1958年)


 

 

      一九五七年春,祁士德先生兼任本校監督。同年九月馬鴻述校長辭職,就任崇基書院教授,校監祁士德先生兼任校長一職。此時新校建築將近完成,乃添辦小學及幼稚園,小學部先行在九月十六日在新校二樓上課,中學部則於十一月二十日遷入上課;中小學部行政統一,聘請丘恩處牧師為訓導主任,賴愛民先生則改任教務主任。新校在九月二十九日舉行奠基禮,敦請香港教育司高詩雅先生主持。十二月八日舉行新校奉獻禮,由香港路德會主席杜愛萊博士(Rev. Elmer H. Thode)主禮。十二月九日舉行啟用典禮,由當時之香港代理總督-輔政司戴維德爵士(E.B. David, C.M.G. Colonial Secretary)主禮,其他嘉賓有美國駐港總領事莊德萊先生和署理教育司毛勤先生(L.G. Morgan O.B.E., J.P.)。在當日典禮程序表上對學校有這樣的簡介:「福音道路德會主辦之路德會協同中學,現在奉獻給上帝,並將榮耀歸與祂。此校建築費完全是由美國的教友捐獻,建造宗旨用以協助香港路德會實行耶穌的使命,使萬民作祂的門徒,並將基督吩咐我們的和教導我們的去教導他們。校址是香港政府撥給的,全校計有課室十八間,家政室一間,科學實驗室一間,大禮堂一所,和一個有上蓋的天台,另有教員室六間及辦公室一間;所有建築設備費超過七十五萬元,預計容納學生七百八十人,從幼稚園起至高中為止,係由林炳賢繪則師設計,由德誠建築公司建造。」


        一九五八年九月增辦小學特別下午班(在下午班放學後上課),以廣為收容當時人數眾多的失學兒童,小學部因而變成三班制(上午、下午及特別下午班)。當時協同學生大多來自清貧家庭,甚至是赤貧子弟,連學費也交不起。幸得學校廣設獎助學金,再加上一些深富愛心的教師的私人幫助,許多清貧學生才得以完成學業。那時不少學生不但交不起學費,連早餐也負擔不起,學校遂利用美國提供的救濟奶粉沖調奶水,在每天上午小息時段免費供給學生飲用,以增補營養。學校又於課餘時間開放校舍至晚上九時半,為居所環境欠佳的學生提供自修的場所。

早年學校免費提供熱牛奶,由校工以美國提供的救濟奶粉冲調牛奶,每天上午小息時段免費供給學生飲用。

In its early years, our school offered free hot milk to our students in the morning and during recesses. The milk powder was provided by the American food bank.

 

 

 

       一九六一年冬,擇定以落成奉獻之日「十二月八日」為校慶日。一九六三年,本校著手計劃在校址又一村地段擴建校舍。一九六五年夏,祁士德校長因妻病挈眷返美,由潘文熙牧師(Rev. Manfred Berndt)接任校監兼校長。一九六六年夏,施慕德先生(Harold Schmidt)繼任校監兼校長;同年又一村校舍工程正式動工。一九六七年九月,又一村校舍落成,本校增辦英文部。十一月五日舉行擴建校舍奉獻禮,由路德會總會主席康乃樂牧師(Rev. Roy Karner)主禮,教育司署高級教育官博德先生啟鑰。一九六八年路德會救主小學校舍落成啟用,本校小學部暨幼稚園遷往上課,至此本校成為一所純粹的中學,並分中、英文兩部。

P:\IMAGE OK\(30).jpg

1967年興建中之高座校舍(又一村校舍)

 

 

 

       一九七一年夏,施慕德校長辭職,由賴愛民先生繼任校長,狄富德先生(Mr. R. Dickhudt)繼任校監。一九七二年夏,狄富德先生辭職返美,由潘文熙博士(Dr. Manfred Berndt)繼任校監。同年制定校歌,挑選了賴愛民校長作品,並交由著名音樂家黄友隸先生作曲,正式成為協同的校歌。
一九七七年夏,潘文熙博士辭職返美,由朱源和先生出任校監。一九七八年八月賴愛民校長榮休,九月起由黃廣智先生繼任校長。同年九月香港政府推行全面九年免費和強迫教育,本校接受政府邀請,由「受助私校」轉為一所完全政府資助中學。一九八九年楊植潤牧師接任校監。


       九十年代初,香港政府推出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因其只承認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成績,致使專為一年制中學預科而設的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在一九九二年後停辦,本校因而在一九九二年九月結束中文部,成為一所英文中學。一九九八年陳煜新牧師接任校監。同年九月,本校響應政府推動的教學語言政策,在初中採用母語教學;高中則以中英分流教學,以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至二零一零年九月,因應教育局實施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本校同時在初中設立英語授課班及母語授課班,高中則繼續提供英語、母語授課的科目供學生選修。

 

 

2003年協同中學全貌
前面是大坑東舊校舍,當時稱為「低座」;後面是又一村校舍,當時稱為「高座」。

 

 

       踏入廿一世紀,學校的空間與設施日益落伍,趕不上當前的發展和需要。前教育署將本校列入「校舍改善計劃(SIP)」第四期,並於二零零二年花了八十萬元進行可行性研究,惜結論是大坑東低座校舍的整體結構不理想,不適宜進行學校改善工程,陳煜新校監與黃廣智校長繼而極力向政府爭取在大坑東原址重建。二零零四年夏,黃廣智校長榮休,由陳柱中先生繼任校長,續爭取原址重建校舍。經過重重波折和多番商討,於二零零六年得九江商會學校同意借出其校舍作為本校重建時的臨時校舍,並於二零零八年六月獲香港立法會通過撥款一億七千九百一十萬港元為本校進行重建計劃,而學校仍須負責一些特別項目的支出,估計約需自行籌募一千六百萬元。

 

 

圖片1

2005年校園操場一景,左上方可見當時的「高座」(即又一村校舍)

 

 

       二零零八年七月中旬,學校局部遷入白田臨時校舍,以一校兩舍的模式運作。同年九月,重建工程正式展開,大坑東道舊校舍連同禮堂部份首先被拆卸重建,期間中一、中二及中七的學生在白田臨時校舍上課,而中三至中六級學生則繼續留在又一村校舍上課,部份教師更須以貨櫃作為臨時辦公室。因一校兩舍的緣故,不少教師須在兩校舍之間穿梭來回上課,為此學校特安排電召的士在小息轉堂時間接送老師。
 

2008年10月,大坑東舊校舍(低座)準備拆卸

 

 

 

拆卸中的大坑東舊校舍(低座)

 

2008年11月28日,大坑東舊校舍(低座)已被夷為平地。

 

 

DSC02085

白田臨時校舍(培德街七號)

 

 

       二零一一年三月,大坑東新校舍順利竣工,中三至中六級師生遷入新校舍上課,而又一村校舍隨即開展翻新及改建工程,此時中一及中二級仍繼續在白田校舍上課。


       二零一二年三月,又一村校舍工程順利完成,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一校兩舍艱辛歲月終告結束,全體員生回歸學校原址。重建後的校舍煥然一新,外形挺拔亮麗,空間倍增,裝修美輪美奐。校園四週遍植花木,綠意盎然,園林幽美更勝從前。教學設施完善且現代化,計有三十個課室、十六個特別室、三個小組教學室、一個輔導活動室、兩個會見室、兩個教員室、一個教員休息室、一個圖書館、一個學生活動中心、一個會議室、一個禮堂及其他附屬設施(包括升降機和供殘疾人士使用的設施)。所有課室、特別室及禮堂均設有空調設備及資訊科技設施,為學子們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同年五月五日,舉行校舍重建奉獻禮暨揭幕典禮。同年九月,陳柱中校長榮休,由梁逸恆先生繼任校長。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慶祝創校六十周年,校史館也同時揭幕,讓協同人從中緬懷往昔,展望將來,同頌主恩。

 

 

2011年春,大坑東新校舍落成啟用

 

 

 


大坑東新校舍內景

 

 


校園內景

 

 

 

校歌

協同中學校歌制定於一九七二年,由賴愛民校長作詞,著名音樂家黃友隸先生作曲。

 

歷任校監

 

歷任校長

 

級社 

以下是協同中學級社命名詩,全詩由六十字組成,各屆畢業級社輪流以此命名:

毅旭仁劭樂,摯禮信誠博;

篤道敦中庸,永生恩典恪;

克復顯功宏,華德耀邦國;

立志哲賢齊,益崇先知覺;

文藝勤研求,精治新科學;

根基宣福音,長保啟天鑰。

 

又1971-1977年英文部F.5各屆畢業級社另以英文命名。